“覺得今年的年味咋樣?”親朋好友來了電話之後,筆者不忘加上這麼一句問語,以求證自己曾在童年記憶中那漸行漸遠的回憶。
  小時候年味是存在著老房子的灰久斑駁上。爺爺或者外婆家,是那些年代久遠的紅石屋或者青磚房,燒的還是柴火飯。每到過年,小小的屋裡都擠滿了人。大家喝著路口小賣部五毛錢一瓶的“本地香檳”,用炭火煨著鐵皮火鍋,那時火鍋里躺著的還不是現在喜聞樂見的蟹肉棒和魚丸,大都是些豆泡之類的,火急火燎地撈起來塞嘴巴,燙得半天說不出話。
  總是聽長輩們說,物質匱乏的年代,春節的年味就顯得尤為溫暖人心。按照筆者的思路來說,這年味也隨著自己的成長,漸漸地變成了一縷縷類似“鄉愁”的情愫,且更多地糅合了歲月帶來的隨想。而且隨著時代的不同,過年的滋味也在不同。
  而現在,借問年味何處有,牧童遙指爆竹處。確實,以往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也偶爾聽到,但是整城又整天的鞭炮響,也許只能在過年的時候才能體會到。而這雲霧繚繞,也的確成了現在年味最大的“發源地”。一陣火樹銀花下來,滿鼻子的都是硫磺味道,聞一聞不免有點嗆鼻,不過多少能感到似曾相識的感覺。然而在PM2.5那卻不怎麼應景。一邊是年味,一邊是環保,這樣的兩難會不會在以後的道路上得到左右逢源,還真是考驗人的課題。
  記得以前過年,往往伴著點雨雪,老天爺仿佛要用屋外的冷空氣和泥濘的道路,來映襯屋裡的其樂融融。不想今年老天作美,全國大部分地方都是艷陽高照。筆者所在的南方小城,中午室外溫度更是高攀到25度的氣候。熬的豬油都結不起白凍,而吃火鍋來烘出年味的可以考慮下轉型,現在吃雪糕、冰激凌倒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  氣溫高了,小朋友們也有點不知所措。早就被爸媽置辦好的花花綠綠的新棉衣,瞬間就成了種甜蜜的負擔。想起來也是,以往的年味不也就在新衣服身上升華一二嗎?可現在衣服的購買欲望,早已經被網絡購物的狂歡給整得有點分泌失調。還沒到過年,身上的衣服早已經血拼出好幾套。再到過年的那一套“裝備”,或許也只是“風水輪流轉”的某一件而已吧。
  最希望過年的除了孩子,就屬老人家咯。兒女們歡聚一堂,整一桌豐盛的飯菜那是必須的,老人說這就是年味所在,菜做的要有剩下,以喻示每年都有結餘。可是結餘與否不曾知曉,這人群散去之後,大量的剩菜剩飯也只能落得讓兩位老人“打掃戰場”。如今厲行勤儉節約,這在春節家庭聚餐的時候,看人買菜做菜的精打細算也已開始盛行。吃的盤乾碗盡,眼睛里的“年味”少了,荷包里的實在卻多了。
  年味,是多了還是少了,也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。那些歸家的游子,那些堅守崗位的工作者,或許更能體會這種旁人所不知曉的年味。在路上,在碗中,在身上,在彼此對視的眼神交流中,都能撲捉到年味的點點滴滴。這實在是個很玄妙的東西!
  文/謝偉鋒  (原標題:年味是個很玄的東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f32ifbw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