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4日,臺灣澎湖湖西鄉西溪村空難現場,搜尋清理工作正在進行。臺灣復興航空一家客機23日傍晚從高雄飛澎湖馬公機場時,重飛失敗而在當地失事,造成機上58位乘客和機組人員目前有48人死10人傷。 中新社發 黃少華 攝
  
  當地時間7月23日,烏克蘭哈爾科夫機場一架飛機等待裝運MH17墜機遇難者遺體,前往荷蘭。
  中新網9月12日電 綜合報道,2014年對航空業界來說無疑是“多事”的一年,僅今年7月,國際上就發生3起重大空難事故、遇難人數達462人。馬航MH370至今下落不明、MH17報告出爐後,各種疑問仍待解。今年到目前,飛機失事的死亡人數已劇增到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。號稱“安全繫數最高”的航空業在一次次事故面前,已經走到了面臨重新洗牌的十字路口。
  “黑色七月”引發恐慌
  用航空史上“最黑暗的月份”來形容7月空難的慘烈並不為過。馬航MH17在俄烏邊境墜毀、臺灣復興航空公司客機失事、阿爾及利亞航空公司客機墜毀……三場空難先後發生,讓世界震驚。儘管幾次事故情況各異,但人們對航空業是否還安全的討論已白熱化,全球航空業在爭論聲中受到廣泛質疑。
 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是這場爭論的輿論焦點。3月8日,載有239人的MH370飛行途中突然失聯,至今已經半年,杳無音信,原因不明;MH17墜毀,機上298人全員遇難,根據事故初步調查報告,這趟在原定安全航線上飛行的飛機機身系突然遭“高能物體”擊穿,釀成悲劇。
  這兩起空難的後續影響至今仍在發酵。事故發生後,不僅一些馬航機組人員一度拒絕飛行,也讓該公司航班上座率跌至新低點。人們普遍擔憂航空安全漏洞,害怕成為事故中的受害者。
  越來越多的人覺得,乘坐飛機“變得危險”。有調查稱,近期不考慮坐飛機的人占據“多數”,有的人或者考慮換其他交通工具出行,有的甚至取消出行計劃,航空業或許正面臨嚴峻挑戰。
  事故背後的人為因素
  航空業受到的質疑聲不絕於耳,但數據顯示,整個行業實際正處在最安全時期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指出,世界航空死亡人數及重大墜機事件幾十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。
  有分析稱,近期的空難事故率看上去好像不多見,但實際上歷史上也曾有過短時間內多次發生空難的紀錄。專家表示,北半球很多國家在七、八月正值運輸高峰期,量大加上天氣複雜,空難發生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。
  真正造成人們恐慌的,還是一些特殊情況背後的人為因素,被置於輿論漩渦中心的,無疑是MH17在俄烏邊境墜毀的事件。9月9日,各方關註的馬航墜機初步報告終於出爐。荷蘭方面公佈的這份長報告顯示,客機因在飛行途中遭“高能物體”擊中而墜毀。根據駕駛艙錄音記錄,沒有跡象顯示客機當時發生了技術故障或是緊急情況。
  美聯社稱,荷蘭公佈的初步報告雖然未指明MH17系遭導彈擊落,但其發現卻是指向了這一結論。一架沒有任何殺傷力的民用飛機在戰區疑似被擊落,事故本身就是一場本應該避免的悲劇。
  分析人士則稱,今年航空事故看似高發,都是偶然性的,沒有必然聯繫。但空難頻現,必須讓民航安全敲響警鐘。回溯這幾起事故的經過,能發現事故都有共同的原因,那就是在安全問題上防範不夠、預計不足。
  國際民航組織已商討解決航空安全與安保問題的計劃,尤其對類似戰區國際航線等問題做出明確表態,要求相關當局註意國際規則,確保民用航空器的安全。
  飛行安全標準不容忽視
  雖然總體上來說,空中安全狀況可能並未惡化,但由於今年飛機失事頻發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,暴露出航空業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漏洞,航空業的重大改革或許勢在必行。
  MH370這一史無前例的失蹤案件,令世界明白即使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,人類的技術仍然無法避免飛機的失蹤,從這個例子來看,甚至事故發生後,半年內連一塊機體殘骸也找不到。這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。目前,有關監管機構已經就飛機追蹤系統提出建議,但成本等因素依然是各方需要跨過的重要門坎。
  而另一起馬航的事故,又引發人們對於航空管制的關註。MH17失事前,並未收到警告消息,飛行員也未偏離批准的航道。但人們發現,當某個國家因戰事無法管制其領空時,將極大威脅民用飛機的安全。而戰事本身,也為民航安全增添了相當濃重的不穩定色彩。有人呼籲,當上述情況發生時,國際社會應當介入,為航空公司提供“中立資訊”,有效避開危險。
  不僅如此,還有一些長期存在並久未解決的問題。比如支線航空的安全隱患、飛行員操作經驗不足、飛機技術帶來的風險等,都有可能在細節上引發嚴重問題,需要航空從業者好好反思做出改變,為安全出行提供保障。
  而對於個人而言,理性配合航空公司,理解專業人員的建議,這既是尊重安全飛行標準,也是推動航空業更好發展的前提。(完)  (原標題:空難背後之業界洗牌:航空業走到十字路口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f32ifbw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